【法官.手记】有感于人大之行。。。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23日 | ||
【编者按】“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人民大学培训已结束一段时间!在七天的培训中,我们收获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知识充实、收获了“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道德素养,更收获了“大将不辞刀头死,岂因祝福而避趋”的激情与担当。。。然而,习得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这焦虑浮躁的社会里拥有了一分难得的宁静,让自己沉淀,让自己反思,让自己“不忘初心”。。。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而今阔别校园5年余,再次坐回课堂聆听学界大咖的教诲,是欣喜,是幸福,更是感激!!! 这次培训定位高、课程紧,每天时间都排的满满的,我生怕迟到,决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敢浪费半点时间!这些天,在同事们之间聊的最多的是见识、是思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聆听法学家关于司法改革的前沿问题,明白了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符合司法规律;聆听社会学家关于群体性事件的认知,了解了当今中国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也需因地制宜;聆听经济学家关于大国战略的全面分析,感受了世界和平来之不易、为政需要全面衡量……历史的角度、发展创新的理念、文化的力量…..每一个观点的阐释、每一种思想的传递、每一份社会责任感的彰显,无不在每个聆听者的心中激起千层浪。。。 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最深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情怀。老师们虽来自不同学校、教授不同课程,法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历史学,但是却听出了一种共同的声音:那就是心系天下,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无论是党员身份、学者身份,无不彰显着忧国忧民。 学而不思则罔。上了多年学,在岗位上又工作了许久,老夫子的道理似乎都成了久远的东西,被我们遗忘的差不多了。这个新闻满天飞、信息充斥的时代,看似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可是我们究竟思考了多少?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北京的堵车思考城市的科学规划?是不是可以从武汉的内涝思考生态发展的重要性?是不是可以从中国大妈狂买国外黄金思考中国的贫富问题?是不是还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司改纠结中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任何事物,甚至连整个国家都在摸索着前进,作为一代青年,是不是更应该为我们的国家存亡、社会进步思考点什么、然后做点什么? 培训前,偶尔也会阅几页党章、抄几笔党员处分条例,可从来没有真正认真思考过。说思考并不为过,思考是要为了了解它的制定背景、它的存在意义。不思考就不知道它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不思考就读不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现实残酷。作为法官,更作为一名党员,除了会断案,更要懂得纪律以及触犯纪律要付出的代价。 先天下之忧而优。课上,当一位老师讲到群体性事件课程时,听完后我发现我的眼眶竟然是湿的。老师姓于,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记得课下我写下了这样几个字:一个为了中国前途不断奔走的学者。为了弄明白一个社会问题,于老师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挨家挨户查民情、问民意。正如老师说过,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他关于社会问题的权威性结论都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我们哪个年轻人在做学问上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解决问题要么百度、要么书本、要么先例,何时真正问现实的需要?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于老师的大爱情怀,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亲笔写下了很多歌曲,来鼓舞他们更乐观的生活。如果说于老师已经活出了一种风采,真的不为过。 我们时常会问自己,人的生命意义何在?这关系到价值观问题,人在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经常想着自己的人,内心一定是空虚的。有人问你的信仰是什么?我没有什么信仰,只是坚定的相信真善美。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都会有大人物,他们为国家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而我更佩服那些小人物:赴西边偏远山区支教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拾荒助学子的高龄老人刘盛兰,20年来坚持每天出诊的百岁仁医胡佩兰……如果没有评选,或许他们并不为人知,默默坚守信仰一生,可是他们的事迹,却真真切切需要我们去歌颂、去铭记、去传承,因为这是生命的真谛。我们,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阅卷、开庭、撰写文书,或许真的只是法官群体里或许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人物,但是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准确无误的适用了法律解决了无数个纠纷,当再次得到当事人肯定的时候,当我们的一个观点、一篇文书被权威部门采用的时候,我们就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也有了我们的一份功劳,这也是生命的意义。 莫让浮云遮望眼。这次培训老师们讲的最多的是改革,改革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永远原地踏步,就没有发展可言。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发展的道路却是曲折的,这条路或许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这种曲折或许是需要舍去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许司法在百姓心中仍然没有权威,或许信访依旧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或许我们办案压力依旧很大,但我们决不可让浮云遮住了双眼。我们要看到,改革已经悄然上路,司改方案的多次调研修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化意见、信访法制化的实施,无一不在显示我们的法治之路一直在科学的司法规律指引下不断前行。 单个集体、某个个体的发展也都离不开创新,突然想到了近年来,我所在的这个集体,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集体,在司法之前完成了法官办案的1+1+1的优化组合,走在了司改之路的前面;以调研促审判,以审判带调研,科研基金、调研小组、微博、微信、庭审直播,每一项小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了活力;审判业务的听证制度、诉讼服务中心的合理规划、执行措施的不断探索,这些创新性措施的实施,我感受到了是一种活力、是一种激情、是一股干劲儿。对于法官个人的发展,也是一直强调做专家型法官,毕竟真正的人才才是法院发展的百年大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习之余,见了阔别多年的好友。十年前,我们一起哭过笑过、一起奋斗过,后来我们一南一北,一别就是十年,庆幸的是,我们又成了同行。十年后的夏天,我们又坐在一起聆听法学大家的授课。高兴嘛,我就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两个人合影,有好多朋友留言,可是只有她的留言让我感动,她留言到:让我们并肩前行!原来,岁月过去了这么久,环境变了、生活变了,我们还是我们,内心的信念依然没有变。在改革的大潮中,很多人选择了走,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有些人选择了留,留或许真的是无奈,或许是真的热爱,暂不去考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或者将属于哪一种,但我们都不会违背自己的心,违背自己当初选择法律的初衷,哪怕作一名未入额的助理、哪怕一个从头做起的实习律师,虽然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小星星,我们都不会停止让自己发光,不会停止为这份事业带来哪怕一丝光明。 更多的感悟,更待以后的生活中积累,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个体、社会、还是国家,唯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而后笃行之,才可走的越来越远! |
||
|
||
【关闭】 | ||
|
||